【国际锐评】中日互利合作的新起点 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

2018-05-09 20:02    点击:    

  中日的经济合作,并不止于互利层面。是否维护国际多边贸易规则及体制,是双方必须要达成的共识。

  2018年4月16日,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时隔8年在东京重启,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与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共同主持。

  与8年前相比,中日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各自的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8年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无人质疑,全世界在这个贸易体制下共同发展经济。如今,美国总统特朗普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对多国挥起贸易保护大棒,令国际贸易规则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愿用自己的市场、技术、成功经验带领更多的国家一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日本这个巨大经济体,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在这一两年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近,一位日本银行家及一位日本企业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越智干文是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北京派驻员事务所的首席派驻员。他对笔者说,2017年底,该行进行第29次日本制造业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的调查时,发现“中国继2012年之后,时隔5年重返最有潜力国家的第一名。”换句话说,中国再度成为日本企业最重视的国家。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巨大且具有增长的潜力。

  日立制作所专务董事、中国区总裁小久保宪一和笔者谈到“一带一路”与日本企业的关系时说,沿线国家在和中国企业做项目中,有时会向中方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希望能够采购一部分日本企业的产品。而日立在沿线国家做项目时,公司本身、项目所在国也会采购一些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他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这种中日企业合作的模式会越来越多。

  从这两位日本人士的言谈中,笔者能感觉到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认识在发生变化,认识到“一带一路”构想在实践中为日本企业提供了新的业务拓展机会。

  正是基于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期待以及双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可能,中日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势在必行。4月16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后受访时表示,“中日应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探讨推进今后的互利合作”,并且提出下一步中日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包括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高端制造、财政金融、共享经济、医疗养老等。

  在这些领域, 中日确实有着广阔合作空间和巨大合作潜力。如果中日关系的改善势头能够延续,那么这些合作的落地,就有了更加现实的可能,这将是中日两国和两国民众的福音。

  不过,中日在新起点上的合作,并不止于互利层面。是否维护国际多边贸易规则及体制?是否为更多国家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不仅是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中日推进经济合作时必须要达成的共识。

  日本靠贸易立国,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方面,与中方见解相似。所以,中日尽管目前在具体层面,比如金融合作、过剩生产设备的处理、农产品的进出口等方面未达成一致见解,但只要愿意共同维护让世界经济获得发展的相关原则,就有了进一步合作和磋商的基础。

  王毅在介绍他这次访日成果时谈到,双方达成共识,面对保护主义的抬头,双方承诺要用行动来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共同建设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这正是中日建立新的经济关系的更深层意义所在。

  2018年4月16日的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相信为中日关系的转暖开了一个好头,也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作者:陈言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执行院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