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合作新路径 架起人文友谊桥

2018-08-01 19:53    点击:    

  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将举办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新模式活动。活动立足教育,辐射其他人文合作领域,服务“一带一路”,架起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之桥。而肩负着为贵安和贵州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的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载体。

  新模式铺就新坦途 助推教育合作发展

  去年6月,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20所高校联袂出访,走进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举办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重要系列活动—2017留学中国(贵州)教育展和2017黔柬“牵手未来”大学校长高峰会系列活动。

  20所高校联袂出访,就像一艘巨大的教育巨轮,其规模与宣传效果,远大于“单兵作战”。

  在新的推广模式下,产生了新的合作模式,新的合作模式带来的是贵州走出山门的坦途。

  十年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由教育交流平台发展成为今天国家级人文交流平台;由中国主导变成东盟主动全面参与,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区域性国际组织以协办单位身份深度参与交流周项目策划、嘉宾邀请、会议筹办等工作;由每年4项活动充实到每年50项活动,活动内容从高等教育延伸到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领域……

  十年来,来自中国、东盟国家以及瑞士、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特邀伙伴国的参会单位近3000家,参会嘉宾包括国内外的政要、相关部委领导、外交使节、教育官员、大学校长、专家学者、青少年代表等15000余人次,签署了1000余份教育协议和合作备忘录,覆盖中国近20个省份和东盟10国,协议内容涵盖大、中学生交流、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图书及体育器材赠送、教师互派任教等各方面,互派留学生不断增加。

  自2016年起,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还专设“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举办医学、文化、艺术等领域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在各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性先导作用,延展了交流周人文合作平台的内涵。

  “这些成绩的取得,决定了交流周会址永久落户贵州贵安。”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刘宝利说,设置交流周永久会址,是希望这个平台能够更好地为交流周提供服务,希望这里能够打造成一个中国与东盟长期以教育为主体的人文交流平台。

  多元汇聚谋发展 打造人才新高地

  推动教育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是关键。

  在面对“一带一路”机遇,培养储备人才、建立高端智库作为贵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力支撑,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设东盟人才培养基地,可以加强两地青年的交流,加深对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的了解。”在贵州民族大学的老挝留学生席恩看来,最重要的是,两地可以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相互学习。

  一直以来,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各高校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和资源,积极与东盟国家大学建立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性成果。

  贵州财经大学与泰国庄棚皇家大学联合成立了“贵财-庄鹏汉语言文化中心”,立足以学术交流、文化研究等开展“2+2”联合培养项目,选拔泰国优秀学生与中国博士生共同组成一个班集体,每一学期选拔40个学生到泰国学习。

  贵州民族大学作为较早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的院校,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菲律宾卡拉潘圣学院、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泰国曼谷大学开展“千人留学计划”项目,目前已招收来自老挝、柬埔寨、越南、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留学生400余人。

  贵州医科大学与缅甸马圭医科大学、越南顺化医药大学、印尼穆罕莫迪日惹大学等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在师生交流、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合作,建立中国-东盟间的医学教育平台,分享医学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共同探索当前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方向。

  下一步,贵安新区将鼓励培养跨国、跨区域复合型人才,依托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和清镇职教城作为基础,举办多种人才培训活动,为中国-东盟间发展交流合作输送复合型的人才。

  资历互认证 教育一体化

  “资历认证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一体化的前提,而质量保障又是实现资历互认的前提。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在学历认证与质量保障之间找到统一的标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在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专家们就中国―东盟教育一体化如是说。

  “学分学历互认,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求学更加安心。”在来自老挝的留学生展屉达看来,中国与东盟各国高校间重视学术、学生的交流合作,能让教育更好地走出去、引进来。

  “这里的环境和气候都很好,老师非常亲切。”梁阮海南来自越南,他是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越南、老挝招收的首批学生中的一员,学院为他们准备的课程是一年的汉语学习后再选择专业进入普通学院就读三年,完成本科学习。

  早在2016年,11国教育部长再次聚首,召开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一致通过《关于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行动计划支持东盟教育工作计划(2016-2020)开展的联合公报》,就搭建合作平台、双向学生流动和语言文化交流、加强师资互访、加强职教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学分学位互认、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达成共识。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与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教育交流日益频繁。”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夏劲钢表示,高校可以通过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针对性地在东盟国家招收相关专业留学生,希望通过培养,能够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据悉,今后,贵安新区将继续为更多的东盟学生留学创造条件,做好“千人留学计划”,支持鼓励选派优秀在校大学生赴东盟国家高校做长、短期学习交流,积极推进与东盟各国学校学分互认,实现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和学位互授联授工作。

  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师生期待教育交流周

  本报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不少师生都对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充满了期待,认为这又是一次交流学习的好机会。

  “我班上有好几名国外留学生,而且都十分热情友好。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所以,我很期待通过这次教育交流周,认识更多的外国友人。”贵州师范大学大三学生王雪松说。

  外国留学生也对这次教育交流周充满期待。“我是来自老挝的一名留学生,通过新闻得知,这次交流周有不少来自老挝的嘉宾,我想看看他们这次会给我带来什么惊喜。”贵州财经大学一名留学生说。

  这次教育交流周同样得到老师的关注。“我希望这次教育交流周能够达成更多实实在在的项目,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之间实现资源教育共享,从而为整个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贵州财经大学一名老师说。

  月亮湖景色迷倒外国留学生

  “我中文发音不太标准,希望你们见谅。”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穿着越南传统服装“奥黛”的陈式兰英一边脸露微笑,一边抱歉地说,她十分喜欢贵安新区,特别是月亮湖的景色,让她着迷。

  陈式兰英是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越南籍留学生,她已经在贵州学习了三年时间。

  在来贵安新区读书之前,陈式兰英一直生活在越南最大的城市——河内。“我在越南的时候,每天都忙着上课,平时很少出去旅游。来到这边后,我在上课之余经常和朋友一起出去旅游。贵安新区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月亮湖,这个地方真的很美很漂亮。”说起贵安新区的景色,陈式兰英滔滔不绝。

  除了旅游,跳舞也是陈式兰英的爱好之一。“我很喜欢舞蹈。我的一个舞蹈‘我在贵州等你’,结合了中国风和拉丁风,在一次比赛中还获得了第二名呢。表演这个舞蹈时,我穿的是苗族服饰。这件民族服装真的很精致,我很难想象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文化,这让我更加迷上了这块土地。”

  作为一名大三学生,陈式兰英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完成学业后,我将回越南去,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和亲朋好友分享。让她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巨大变化、人民的热情友好。”对于工作,陈式兰英说:“现在越南有很多中越合资企业,我希望我在贵安新区读书的这段经历,可以帮助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我也希望能为中越人民友谊,贡献一份力量”。

  大事记

  ●2011年3月17日,贵州财经大学与泰国庄棚皇家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书。

  ●2013年6月,贵州财经大学与非洲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委员会合作建立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委员会孔子学院。

  ●2013年7月,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正式成立。

  ●2014年,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

  ●2015年8月2日至7日,贵阳中医学院与韩国“Vision Care” 公益组织联合开展“中韩白内障亮眼行动”。

  ●2017年7月,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成立。

  ●2017年7月28日,“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创新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举行。

  ●2018年4月12日,贵州省国际教育联盟筹备会顺利召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