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洮河岸边的农耕印记

2020-07-15 09:19    点击:    

【文化视点】洮河岸边的农耕印记

【文化视点】洮河岸边的农耕印记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把人引领到过去的话,双联村的青石板路,无疑正是其中之一。从小广场绕过一个沟圈,有尊高大威猛的青牛雕塑,它该是老子“骑牛出关”的坐骑吧!在其右下方,就有一条悠长陡峭的石板小路,弯弯扭扭,一直扭到村庄脚下的省道上。小路两旁的山坡,是石头垒的墙,上边有座圆顶茅亭,边上停放一辆老牛车。此时,头顶的红叶纷纷飘落,装饰着每一级石阶。恍惚间,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去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50岁的农妇周晓兰和张瑞蓉,专门负责村里的环境卫生。据她们介绍,以前村民靠种玉米、洋芋,收入微薄。自从统一规划后,不但村容村貌整洁了,很多人还靠开客栈、农家乐、培育苗木增加了收入,现在一到周末,游客来得越来越多。周晓兰说,她俩打扫卫生,还能领到1000多元工资,家里农活也不耽搁。

  在人类漫长历史中,生活就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产就是春耕秋收、男耕女织。在村里采访时,这些在原有古村落基础上,不断增添的专属于古狄道的乡韵和农耕元素,已然成为人们追本溯源的载体。我总觉得,这里更像一座初具规模的农耕纪念馆。

  徜徉在村庄,满目皆是木雕砖雕、瓦陶铺装。村子到处点缀的农具,栩栩如生的雕像,彩漆涂抹的装潢,虽土得掉渣,却质朴本真。成批旧式的传统农具,代代相因,岁岁进化,如今均有了新的替代品,貌似变成废品,然当地村民并未抛弃它们,大量残缺的、被淘汰的和不适用的,如曲犁、铁铡、木耧、藤耱、独轮车、大耙子,以及铁锨、锄头、洋镐、连枷……都作为艺术品,装点着村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